故乡、迁徙,这是130万三峡人体会最深刻的字眼。
1992年4月3日,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,三峡工程自此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建设历程。
工程要开工,首先要移民。这次规模宏大的移民创下了新的世界纪录,成为移民人数最多的一次活动,他们被称作“三峡移民”而载入史册。
12月的秭归,漫山遍野的橙子挂满枝头,散发着沁人的清香。车辆沿着盘山公路行驶,长江上大型货轮不时驶过,高峡平湖的壮美景观和岸边依山而建的秭归县城交相辉映,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。
在秭归茅坪镇杨贵店村,58岁的谭必林开始准备着置办年货。就在距秭归移民旧址300米处,谭必林和三个哥哥各自拥有着一套独立成户的4层小楼。 “现在村里道路通畅,生活越过越好。”
1992年12月,秭归茅坪溪泄水工程开工,根据规划,三峡工程蓄水会升至175米水位,这意味着有100多万居民的土地会被淹没,移民势在必行。而杨贵店村在施工范围内的21户居民需要紧急搬迁,这就包括谭必林的家。
搬迁通知下发时,也正值年末,村里家家户户正在为过年团圆做准备。
展开剩余85%“离开几代人生活的家,谁心里好受呢。但父亲说,党员不先搬,谁先搬?”谭必林的父亲谭德训,当时已70多岁,20多年的党龄。他说服了家人,在补偿标准尚未出台的情况下,带着16口之家率先搬进了政府安排的临时帐篷。
“当时父亲是含着泪搬家的,前后只用了三天时间就搬完了。”回想起当时的搬迁情景,谭必林忍不住有些哽咽。 “6亩多竹林被推倒,400多株松树被砍伐,200多棵柑橘树全部被砍掉。”在谭德训的带头下,全组21户移民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部搬出。而三峡工程的第一铲土就在谭家宅基地上挖下,谭德训也被誉为三峡移民搬迁第一人。
▲1993年2月17日,秭归茅坪村二组移民搬迁。 图片:由宜昌市档案馆、秭归移民局档案室提供
“搬迁的时候,我的小女儿还不到1岁。”谭必林说,搬家后,当时27岁的他开始了外出打工的生涯。而今,通过一家人的努力,房子也几经翻新,成为明亮宽敞的小楼。 “再过两年我就可以领养老金了,想着就在家门口找点事做,一家人和和美美地生活。”对于未来,谭必林有着很多憧憬。
▲三峡库区移民带着婴儿搬迁外省
在三峡移民中,大多数人搬到长江两岸海拔更高的新城,还有很多人不得不挥别故园的稻菽和江水,前往外省未知的新家园。
“曾经熟悉的邻乡人,至此天南海北,或许再也不会相见。”1995年,秭归向家店村村民背着大包小包,拖家带口,频频回望曾经的故土。摄影师李风穿梭在人群中,拍下一个又一个感人瞬间。
▲1995年6月25日,7岁的小移民刘伟扛着自己的凉席,从坝上库首的秭归县向家村移民到宜昌市。李风 摄
“当时在开往上海的那艘船上,因为电视机里响起的一首思乡的歌曲,本来熙熙攘攘的移民们,都静默下来,纷纷抹起了眼泪。”这一幕,多少年来,一直清晰地刻在李风的记忆中。
而这种离别的伤痛也一直存在于胡凯的心里。今年56岁的胡凯在伍家岗区伍家乡南湾村任移民干事。1995年4月10日,胡凯和同村村民从秭归县归州镇一起搬迁到如今的伍家乡南湾村,并在这里新建家园。
“刚来的时候,这里都是泥巴路,没有自来水,条件非常艰苦。”对胡凯和更多村民来说,当时的迁移,除了对故土的不舍,更多是对未来的迷茫。
▲搬迁果树。图片由 宜昌市档案馆、秭归移民局档案室提供
治水千秋业,故园割舍难。如何让移民群众稳得住、能致富,成为三峡库区的一道必答题。
2011年,在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完成后,国务院批准实施《三峡后续工作规划》,出台促进移民安稳致富和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举措,重点解决移民安稳致富问题,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。
如今,走进伍家乡南湾村,两侧郁郁葱葱的行道树,沿途村民房前可见池塘榭亭,一幅曲径通幽、和谐安宁的画面呈现在眼前。
▲南湾村移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,争取移民后扶项目资金237万元,建设温控草莓大棚。
“我们现在改善了居住条件,还通过建设移民工业园、产业结构调整等增加村集体收入。”胡凯说,以前搬迁前,村民主要以种地为主,年人均收入1000多元,“现在村里人均年收入超过了1万元,增长了10倍。”
30年,人是物非,沧海桑田。
也许,彼时的老人早已离世,那时的婴儿如今已成青壮年。从峡江小镇到县城,从山区到平原,谋生手段或许早已改变,新生代移民也在新的家园开始全新的生活。但,故土,仍是大多数人心中无法抹去的记忆。
走进位于秭归的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,三峡移民长达30年的大搬迁、大建设、大发展的恢宏历程呈现在眼前。
▲ 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。郑家裕 摄
“秭归搬迁9.8万人,为全省最多,并率先在13个搬迁县市中完成整体搬迁。”原秭归县移民局局长向伦昌介绍,从1992年起,秭归县城便从归州镇迁往茅坪镇,新县城选址在距三峡大坝仅两公里的上游凤凰山,两万多移民后靠或外迁。
自从1991年就开始从事移民工作,向伦昌见证了三峡移民的伟大壮举,也见证了秭归县城的幸福嬗变。
▲屈原故里秋色。图源:新华社
“在三峡后续工作项目的支持下,秭归已从保生活转向高质量发展。”在向伦昌看来,在人物命运与历史背景高度融合之下,秭归三峡库区移民已经实现“搬得出、稳得住”,正在“能致富”的大道上阔步前行。
如今,当我们回过头来审视,三峡移民经历的历程无疑是一个鲜活的时代缩影。他们的故事就是对生活的最好诠释。
来源:白龙岗纪事
股票配资靠谱
发布于:北京市